熱島效應危機…你我他能做的事
熱島效應的發現
1960年代開始,由於人造衛星的出現,人類得以利用人造衛星從高空以紅外線拍攝地球。發現在世界各地大城市一個嚴重的氣候現象。無論從早上到日落以後,城市部份的氣溫都比周邊地區高,看起來城市部份就好像在周邊地區的一個浮島
。
香港九龍的熱導效應空照圖
熱島效應的原因
異常的溫度上升主要的原因,來自於大樓和柏油的太陽光的蓄熱,城市內部林立的大樓中的空調設備所排出的熱空氣,樹木的減少所產生的城市圓頂效應。由於氣溫高出週邊地區,所以會常出現強降雨。近幾年,大樓不斷向高空發展,河流沿岸被覆蓋,都遮擋著風的流動,加劇了城市內部的高溫化。
歸納導致城市熱島效應的原因有:
• 都市中有大量的建築物,面積廣闊的柏油、混凝土路面,這些材料在白天會吸收大量的熱。
• 綠地及土壤面積減少,下雨時雨水很快被排掉,且不能涵養足夠的雨水,所以因下雨而降溫的效果就減低了。
• 大量的空氣污染物,阻礙地面的輻射熱,這也降低了夜間的降溫作用。
• 交通工具多,排出大量含有熱量的廢氣加上冷氣機放出的熱氣,使得市區像個加溫中的島嶼。
成大綠色魔法學校
熱島效應的對策
【建築業界、社區管委會及住戶】
• 在規劃設計時將綠屋頂、立體綠化、綠牆列為搶救地球行動。
• 選用高反射能素材、塗料。
• 採用透水性、保水性鋪面。
• 空氣的流通性:設計時注意社區裡水、綠、空氣流動等微氣候因素。
• 舊大樓則可在頂樓、陽台盡量綠化。
• 灑水。
【政府】
• 修改法令:新申請的建物都需設計綠屋頂,提高綠覆率比例,並予以獎勵。
• 限制飛機、汽車及建築物(如冷氣)的人工排熱。
• 合理地規劃城市建設,分散市區人口至郊區,以減低人工排熱。
• 確保風的流通性。像是使較涼快的空氣從水體和郊外向市中心流動。
• 立法減少石油產品的使用,例如廣設"加氣站",推廣汽車使用煤氣不用汽柴油,可減少大量二氧化碳排放。甚至效法瑞典立法石油之落日條款。
都市的屋頂代表著約40~50﹪的不透水表面,在永續性的策略上有減少地表逕流的另類可能,應被視為如排水系統般的必要性基礎建設。據估計,臺北市都市地區有73﹪為不透水的水泥鋪面,入夜以後熱量逐漸釋放,至翌日清晨才完成散熱,形成夏季均溫逐年上升之都市熱島效應;聯合國環境計畫研究指出,當綠屋頂率達70﹪時,整個城市的CO2含量將減少80﹪,而熱島效應將完全消失。
〈範例〉
沈利民女士在樓頂“開荒”,建造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綠色天地。在這個空間裡,種植著黃瓜、四季豆、番茄、絲瓜、南瓜、大蔥、辣椒以及各種花卉,散發著植物的芳香。她說退休後,自己便在這裡開闢了“空中菜園”,今年已經是第7個年頭,綠意在光禿禿的屋頂蔓延,實在是一件令人心情愉悅的事情。
有關專家以為,大片的空中綠色,既能減少城市熱島效應、降低大氣污染、減少城市噪音,也能節約能源、完善生態系統,合理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間,可謂好處多多。
舊房子頂樓以各類盆栽綠化
離婚證人
、台北離婚證人
、新竹離婚證人
、彰化離婚證人
、高雄離婚見證人
遺囑見證人
、結婚證人